24 OCT to 29 OCT Osaka - Nara - Kyoto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Democracy in Hong Kong?
什麼是民主?我們似乎很難說出充分條件,不過也許可以給出一些必要條件,例如投票和選舉,沒有這些制度的國家不可能是民主的。然而如果繼續細究,會發現這些必要條件的內容也不見得很精確,例如選舉,中國也有選舉,人民可以直接選出他們的人大代表,再由這些人民代表去選舉更高層的代表,一層層往上去進行選舉,概念上有點像《三民主義》原本主張的國大代表。很多人會覺得這種間接選舉是非常不民主的制度,然而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也是間接選舉,但幾乎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民主。當然,「間接選舉」這個網子太大,把中國這種民主集中制國家和英國這種內閣制國家放在一起談是很奇怪的,然而這正是我要說的,如果光是以有沒有某些制度來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民主不民主,很可能會有太過簡化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有一些反對佔中的人會批評,有真普選又怎麼樣,就算爭到了香港也不見得就會變得比較民主,你的「宗主國」英國沒有首相普選還不是夠民主,以前英國人連假普選都不給你也不擔心,怎麼現在倒吵著中國人不肯給你真普選了?
為什麼要談《經濟學人》的民主指數時要岔出話題談這個?因為我覺得《經濟學人》智庫的這套方法學恰好是一個對比。很多人看這排名時都只計較總分與名次的高低,但是我認為最值得細究的乃是其中的方法學精神(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經濟學人》的網站註冊下載)。《經濟學人》把民主分成五個大指標,包括選舉程序與多樣性(Electoral process and pluralism)、政府運作(Functioning of government)、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和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但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又列出了一共60項的問題,每個大指標的分數就是由這些細目的得分累積而成。你在裡頭不太會看到他們問「你們國家有沒有某某制度」之類的問題,而是問些「小眾群體是否能獲得一定的自治權力與政治音量」、「媒體報導和公共討論的風氣是否開放多元」、「成人的識字率如何」、「軍隊和宗教對於政治的介入程度」等等。在這些項目裡《經濟學人》表明了一個理念,那就是制度在民主中所佔的比重是很小的,與其去問大家有沒有去投票,他們更想問的是你是在怎麼樣的情況和條件下去投票、大家有沒有除了投票以外的政治參與方式、公民們是否能夠對於他們關心的問題表達意見等等。講得更玄一點,對於《經濟學人》來說,民主不只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再細究香港的高分與低分項目,便會發現非常詭異甚至絕無僅有的現象,那就是在「選舉程序與多樣性」一項排名跟香港差不多低的國家中,其他項目的表現也都很差,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獨裁政權。反過來看,即使香港身處於被中國統治的不利因素底下,在其他四項指標上卻跟排名比較前頭的國家差不太遠。以「政府運作」和「政治參與」這兩個項目來說,《經濟學人》評分的問題中有很多是對於被武力控制或沒有辦法參與選舉的地方相當不利的,然而即使如此,香港的「政治參與」得分平平,而「政府運作」還跟台灣差不多,甚至在代表「是否具有民主素養」的「政治文化」這一項還變成前段班,比台灣和比利時的分數都高。這分數所表示出來的不正是「香港在其他的項目上已經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只差再拿到有效的選舉制度」嗎?如果真能如此,我看分數恐怕還會比台灣高出一截,我們還得在人家屁股後面追著跑。
其實就算不看《經濟學人》的數據,光靠我們一般人對於香港的認識或觀察,大多也不會認為香港是個不適合民主體制的地方。事實上,香港有很多民主高度發展國家常見的特徵,最明顯的就是法治。香港雖然沒有新加坡的嚴刑峻法,但是歷年來在國際法治、治安、秩序的評比上並不輸給新加坡,如果把一些人權指數也考慮進去,香港更不只是亞洲的佼佼者,還常是世界優等生。香港的法治觀念不僅落實在法條裡,也體現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去過香港的人應該都感覺得到,這裡雖然擁擠又繁忙,但是很有公共秩序,而且這不是靠警察給管出來的,這點我們連現在的台北都還比不上人家。可以說,香港人少了些華人常見的陋習,也難怪他們會對大量的陸客湧入香港後所造成的亂象加倍反感與不耐。
說到香港的民主,一般人馬上就會拿英國來比較,然而雖然香港以前受的是英國管轄,不過我覺得這裡其實更像是美國。同樣信奉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世襲的財閥比例都很低,大家一樣都喜歡強調發達夢(包括許多移民在內)。還有,一樣看似對公共議題很冷漠,對政治冷感,但是卻透過非常多的民間組織來參與自己關心的公眾事務,這種自治精神是非常美式的。也因為這樣的傳統,因此從前的香港人並不太在意英國人到底要不要多釋出一點權力給香港,反正香港人有自己的民意發聲管道。沒錯,直選自己的行政長官並不是香港人以往所追求的民主形式,那麼他們為什麼現好像忽然有了迫切感,急著要自己直選呢?其實這反映的正是前頭《經濟學人》民主指數的內涵,民主有很多面向,如果公民們在投票以外也有機會參與或決定公共事務,他們就不會那麼計較是不是一定要有多少選舉,然而今天香港有很多人都意識到了自己對公共事務的決策能力或參與機會正快速地在限縮,當然他們就會轉而強烈地要求另一個民主發聲的管道。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中國特色生活態度——關於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露絲(打)
有差不多兩年時間經常往返內地工作,一般是週一搭早班車上去,週五黃昏回港。本身都有留意開國情既我在那些日子體驗到更多,最令我毛骨悚然的不是光天化日在街上看住人打開坑渠蓋打撈地溝油,而是無數的生活小事反映出的另一種生活態度和狀況。
有服務過大陸人的都知道,國內客囂張且不信任人的多。那種態度就是「連你老闆我都可以兜口兜面話拒系狗,你呢 d 小職員就乖乖聽話。我才是你老闆,我打罵你都得隨我的」。 他們不尊重任何既專業人士,因為他覺得你總是信不得的,不喝罵你你就會放肆。自由行黎買野當然把這一套帶黎香港。但其實在國內,他們對誰也是這樣的,包括在國內工作的老外,有時對老外的鄙視更能顯出強國心理。那些x總x 高經也常罵自己下屬是狗是豬腦是廢物。這種不信任和侮辱性的指罵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常態,所以與其說自由行引起中港矛盾不如說有些人就是在矛盾中生活。
做得客戶服務行業,上述的苦水就唯有嚥下。我想我最深刻的是工作以外、生活的部分。
在內地生活的日子基本上只有我一個港燦,其他同事來自其他中國城市,就算是來自 hk office 的,姓黃的英文名是 HUANG 而不是 WONG。可幸的是,雖然國內客戶沒把我們當「專業人士」看待,但與我一起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海歸精英。 我想是因為海歸的背景,他們會照顧一下我這個港燦。例如我在某豪宅區內的正牌些粉買了包會在口裡溶掉的香口膠後,他們二話不說遞自己手袋里的那包給我,說,「這是我在香港買的,你吃這個吧」。我說準備拿外套給酒店乾洗時,他們阻止我,說「這裡沒有乾洗的,酒店的也是假的,就噴些很臭的香水然後把衣服還給你而已。別花冤枉錢,你在酒店浴室自己蒸一下就好了」。那次香口膠事件讓我明白為什麼彌頓道的萬寧連洗頭水牙膏等都會被掃貨。國內,是一個連食粒香口膠都可以有意外既國度。
有一次他們勸我不要點牛肉的菜,因為都是假的。然後說就算在街市買的「鮮牛肉」 都是發了水鮮紅色一塊沒有牛肉味的東西,一下鍋會有紅色的水跑出來,很多家庭一般不吃牛肉,除非是鄉下人自己買頭牛來分的那種才吃。我這個港燦嚇呆了,我說買貴一點的就可以買到真牛肉吧?他們報以一個笑容。我認得這笑容,每次我說了太港燦的言論她們就會淺笑一個,一臉「哎呀,你真可愛呀」 的表情。我繼續說「那在這裡開一家良心牛肉店賣貨真價實的牛肉不就發財了嗎?一定很多人會幫襯的!」。 有人一臉「無你咁好氣」既表情說「我告訴你,中國沒有一分錢一分貨的,這裡十分錢也是一分貨的。你的店越是以良心為賣點點,人家越不相信,一定沒有人敢買的。你,是無法證明你賣的牛肉是真貨。」那次我呆了好幾秒,只剩一臉茫然。我 econ 太屎,想不通明明有 demand 的怎麼會沒有 supply 呢,五分錢二分貨好未?
後來發現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有其他版本的。例如有次在淘寶想淘個桌上遊戲,同一個桌遊從兩百多塊到二十塊的貨都有。國內大部分人的心理就是買最便宜的那個,反正品質差不遠的。我這港燦看了大半天都不敢買,想著那句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我沒理由買中價貨,買超過一百塊的又怕萬一收到假貨就只能怨自己蠢,但是如果買最便宜的呢又怕它品質太惡劣時和製造垃圾沒兩樣。這仿佛就是一個考驗,逼你去想你覺得這遊戲到底值多少錢呢?
這道理基本上影響了所有的購物行為。有次我發現MS公司有供應「home office」 版本的Office 軟件給我們公司,即是說員工可以港幣 70 元在 MS 網站下載正版來用。我跟同事們宣佈這個喜訊,大家的反應卻非常不解,說 「毫不吸引呢!我家裡的 office不用錢啊。」我說「70 塊可以買到正版啊!」 得到的回應是一面倒的,「沒有什麼正版翻版喇,都是一樣的。你還付了70 塊真是笨,做了蠢事還傻到到處宣揚啊?」。在這神奇的國度,我無法解釋為什麼用翻版才是不應到處宣揚、為什麼我會因為用正版而自我感覺良好一點。直到我把「70蚊有正版」的消息告訴 hk office 的港人同事然後看見很多港人與我一樣高興地付出 70 大元後,我才確定我雖無法解釋但我行為正常。
有時候國內同事來香港出差,也會奇怪為什麼香港的壽司店那片魚生好大塊、食燒味飯有咁大舊叉燒、d 切雞又咁厚肉。他們問「這樣做生意不會虧本嗎?」 在旺角買珍珠奶茶時我付一張500元大鈔比店家找,他們問我 「你不怕他換些假銀紙給你啊?我有一百塊紙幣我來付吧」。這些時候港燦依然覺得很難解釋。香港間間壽司店塊魚生都是這個 size啊,有些甚至以特大片魚生做招徠,這不是很普通很常見的營銷手法嗎?因為它是珍珠奶茶這種小店所以需要擔心假銀紙嗎?這問題我沒想過啊,平常搭的士最多是怕500元無得找會難為了司機或比司機罵啊。你能說是港人危機意識太低嗎?
那次輻射恐慌國內盲搶鹽。我這港燦以為是民智太低,怎麼會信吃鹽就可以防輻射云云。國內朋友卻告訴我 「因為每次有什麼事,政府講話都是講相反的,所以它越叫大家不要做的,大家就越去做, 這是被騙多次後總結出來的民間智慧,民智一點不低啊,相反,這是非常理性的行為。」港燦又無語了。
對於那些在香港掃名牌的大款自由行,他們說 「你們看到的人是全國最最討厭的那0.01%。 那些暴發戶、用公款亂買東西的人在國內也是被人所討厭的。你們只是不幸地把他們全引去香港了……..有誰可以一次過買十部 iphone 十個 LV 呢? 就是那些不用花自己錢的人喇!」。我才恍然大悟,其實,真的不是「中港矛盾」。我再想一想,除了那些大魔頭客戶外,其他一起工作認識的國內人,都對我很友善的,他們的精神修養比起好多喜歡邊罵邊看 cctvb 喜歡玩推幣機貪唔洗用腦的港豬要高好多。當一些香港的朋友笑我返得大陸多有大陸味既時候,其實好多時我更享受與國內的朋友討論心理學,哲學,歷史,宗教,大江南北不同的文化習慣。起碼你問他們人生的意義時他們不會笑你。
我還發現那些國內朋友在私人場所時和在街上、餐廳裡時狀態是很不一樣的。在私人環境時不像香港的辦公室般冷漠,第一次見面也可以很由衷很熱情的聊天。可是在的士司機因為前面塞車而突然趕我們下車時、在餐廳裡被無理拒絕給發票時、在五星級酒店check-out時櫃檯員工說不會退回信用卡預授權發票時,他們會突然很兇的罵,惡的程度跟自由行惡客地鐵開片的那些youtube片沒兩樣。而我,每次都因著他們的發難而「獲救」,的士會繼續開車、餐廳發票突然又有了(才可以拿回公司報銷)、酒店職員說找不到的信用卡發票突然找到並在我面前撕毀(不用擔心哪天會突然多了一條來歷不明的賬)。其實國內人很習慣面對不合理的待遇要抗爭到底,那些根本就是在國內生存的基本技巧。因為,有時候若不發難,十分錢連一分貨都沒有的。原來普通生活都可以過得很繃緊的,搭公車需要反應夠快跑過去路中心才能成功上車、時刻要確保銀包裡有不同面值的紙幣、街上有陌生人靠近要小心避開、快餐店里排隊要身貼身以免有人攝位等等。
就我認識的這些海歸精英,個個眼睛都雪亮。如果那夜的CCTVB 新聞看到不停「跳線 / 被和諧」時就知道發生事了(好搞笑的,播播下新聞會突然跳去播香港政府的宣傳廣告,然後個廣告播到一半又會跳返去播新聞的),他們就會翻墻去看國外的新聞報道了解真相。又有80後告訴我,她去美國唸書時要填出境申請表,表上有一條問題大概是問有否參與或接觸過參與六四的人。她說,她當時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六四,但是填完申請表後就很好奇這組數字有什麼重要性,於是出國後把原本不知道的都知道了。
這次雨傘革命,這些國內的朋友都有跟我詢問情況。有些甚至會跟我說,希望我們能保護著香港,因為國內那邊基本上沒什麼希望了。說了這麼多,你有無發現香港也開始出現十分錢一分貨既現象?你看看那些新樓二萬蚊一尺竟然是黑廁漏水無廚房訓窗台,有好多人被逼比8分錢住緊長xx華xx既樓…..仲有好多生活上既其他地方,細心留意就會發現「以前唔系咁架」。
這些,就是拒絕中央治港的原因。一個謊話蓋謊話獨裁的政權就是導致今日「中國特色生活態度」— 十分錢也永遠只會得一分貨的主因。現在那些埋沒良知睜眼講大話搶著擦屁股的高官政客等人不就是劣貨湧現的好例子麼?我們交左幾多稅去出糧比拒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