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 demonstrates that high school life
is a complex landscape where the vitality and beauty of young lives can shift
from light to darkness with surreal speed. It’s an ordinary high school day.
Except that it’s not.
Bernard MacLaverty -- Troubles were like
having an elephant in your living room
“Elephant”是導演Gus Van Sant的"Death Trilogy"中的第二部,貫徹整個系列,三部電影都是基於真實故事改編而成。“Elephant”取材自一九九九年,導致廿一人受傷,十二人死亡的Columbine High School massacre.
導演運用了大量長鏡頭跟蹤幾位角色在校園
內外的活動,刻意用平淡而緩慢的調子去帶出美國高校的真實生活情況,全片甚至基本上不用配樂去渲染氣氛,就像一位老年人回憶往事般,把所有或喜或悲的,或
瑣碎或轟動的,或光榮或可恥的,都用同一種沒有抑揚頓挫的聲調徐徐道出。因為無論是你的課堂作業,,學會活動,還是面對甚麼家庭問題,社交問題,肥胖問題,交男女友的問題
── 諸如此類青少年的一般煩惱 ─── 在這天,相比於他們即將要碰到的,都毫不重要。
年青就是浮躁不安的。荷爾蒙不管你的身家背景,性別身高,當你發育到一定程度就會大量的瘋狂衝擊你的腦部,讓你坐立不安,容易發怒,也讓你追求刺激。就像其中一位槍手Alex開始時沉靜地彈著優雅的Fur
Elise,然後曲子慢慢滲入了他隠歳不住的躍動與不安,到最後以狂暴作結。
還記得你青少年時候的志願嗎?烈火雄心播放時,你的志願是消防員,然後一邊看著ER,一邊幻想自己拿著手術刀的樣子,然後又有甚麼刑事偵緝,壹號皇庭,也不再詳列那些超人蝙蝠俠的了,反正年青就是模仿,就是不甘平凡,就是膚淺多變。而恰巧,電影中的兩位槍手玩了一個屠殺的電腦遊戲,看了一部希特拉的片子。
所以那個電腦遊戲和希特拉的片子就像導火
線,青年的不安情緒就像不穏定的火種,當些兩者相遇,我們就得出了兩位槍手的基本原型。不過這樣還不足以導致悲劇發生,真正讓兩位一臉稚氣的少年掌握了強
大的殺人力量,也就是構成炸彈最重要的內涵的,是美國的槍枝氾濫問題。實際上青少年問題在世上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大同小異的,唯獨(或者應該說在developed countries裏唯獨)在號稱最自由,最富有,最幸福的美國,它演變成震驚全球的校園屠殺案,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因為就如電影中所見,他們的孩子要得到槍械,就如我們到淘寶網購一雙皮鞋一樣簡單。美國某眾議院議員曾說,只要人民/孩子配備了槍械,他們就有了能力保護自己免受其他持槍械者的威脅。這句說話的本末倒置之處,一如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簽訂的互不發展防衞系統條約,背後顯示出的是政府與人民對財雄勢大的軍火商的無能為力,以至於只能順應這些倒轉了的邏輯,或者乾脆視而不見。就如電影的題目—大象—的意思,當一頭大象走像了你的客廳,這件麻煩事的不合理程度與解決的難度,讓你寧願把大象視為假象,或反過來把你的客廳視為假像,欺騙自己的眼睛讓煩惱以一個較舒適的形態與你同在。
有人說導演Gus Van
Sant的美學就是沒有邏輯,然而這種美學放諸青少年槍擊案上,卻讓電影變得更為傳神,更為真實。因為他們的屠殺本來就是沒有甚麼邏輯,而且不可推測的,並不為甚麼報仇雪恨(有人說是為了報復他們在學校受到的欺凌,不過相比起Michelle受到嘲笑時的沉重反應,導演把Alex被欺凌後的反應處理得輕描淡寫,所以我認為不是問題的根本),沒有精心部署的殺人計劃,也沒有甚麼明確的目的和動機,硬要堆砌一個,就只能說是“cool”和“fun”這兩個Alex口中說出來天真無邪的詞語。所以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早上,當所有人過著他們一如既往的校園生活時,兩位少年吃完了母親準備的牛奶與pancake(還
有對母親說了撒嬌般的挑皮話),在浴室裏嘗過了他們人生的第一次接吻(也有人說起同性戀,電影中沒有詳細說明,但我認為導演只是想憑此帶出兩位少年只不過
是連接吻都沒有嚐過的小孩子,下一刻就能主宰全校人的性命這種荒謬性,與同性戀無關),就提起了他們的玩具,進行了血腥屠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