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姊妹學校-昂貴的權宜政策:12 Jan 2015

梁振英周三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消息傳出政府將資助全港中小學校與內地學校結成姊妹學校,每校將獲十多萬元,以與姊妹學校的距離為計算基準。從佔領運動以來,提倡加強青少年愛國教育就成為建制派及中央喉舌的一大主題,認為佔領運動的發生沿於香港人心未回歸,及青少年的國家近代史教育不到位云云,將盤根錯節的社會問題,政制問題簡化為青少年問題/教育問題,更有甚者提意多搞青少年活動,多放煙花之類以改善社會氣氛。建制派大腦的缺鈣程度非一般港人所能想像也。

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早前表示要在香港進行「一國兩制再啟蒙」,並要在香港、澳門建立國家民族觀念,令他們認同國家和中央政府。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早前又高調批評香港教育制度有問題,是種「毒豆」,青年人被「洗腦」(一個資訊受審查,消息受封鎖,人民上網都要翻牆的極權政府竟然控訴自由文明社會的教育制度是洗腦)認為香港教育局局長須受中央監督。種種極端保守勢力相繼發言,表明特區政府正受中央壓力,但兩年前推行國教的失敗經驗証明香港人對歌頌共產黨,北韓式的國民教育極度抗拒,尤其雨傘運動後政府的認受性及政治力量均被大為削弱,要推出一項高度敏感和具爭議性的政策將會舉步唯艱。因此資助中港學校結盟就成為了較溫和中性的權宜之策,一方面先敷衍來自北京的壓力,一方面較易避開港人的強烈反對(尤其製造了大量政府資助旅行的既得利益者)。

學生時期有參加過這類交流團的都知道,短短四五天的學生交流,內容大不了就是聽一兩場演講,一起吃餐午飯聊一下天,最多一起跳跳交際舞甚麼的,對爭取香港青少年認同共產黨的實際成效有多大,恐怕想像力豐富如葉劉都瞎編不出。不過一個為兩面討好而硬砌出來的奇怪政策,埋單計數一點都不便宜。現時己結盟的姊妹學校有四百多對,政府希望再增加一百多對,合計就是五百多六百對了。照"消息來源"表示每間學校將一次性獲約十多萬津貼,合計恐怕將不少於九千萬至一億港元之數。況且資助金額以兩校距離為準則,那麼挑選姊妹學校時,遙遠的北京,天津,甚至長春,黑龍江的學校必成搶手貨,而在文化地理相近的廣州深圳,恐怕將無人問津。此亦是極權政府與追求民主文明的港人互相磨擦下的奇怪產物也。

關於資助計劃,星島日報的報導全文如下:

資助中小學 加強與內地交流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特首梁振英周三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消息指《施政報告》將提出,津貼全港中小學與內地學校結盟成姊妹學校,每校約十多萬元,改變以往當局只做「媒人」不設資助的做法。有中學校長期望新資助能夠深化兩地師生交流,但同時關注教師工作量。
教育局在○四年起推出「姊妹學校計畫」,擔任「媒人」角色讓本港與北京、上海、廣東等內地省市學校結盟為「姊妹學校」,十年累積達四百二十對, 單在浙港已有四十八對,僅次於粵港的二百七十對。據悉,新一份《施政報告》將首次提出以專款形式津貼參與計畫的學校,預料每年十多萬元,以鼓勵更多中小學 參與計畫,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國民教育,改變以往計畫不設資助的做法,以回應內地交流的訴求。
  沙田區一所中學分別與深圳、廣州及杭州共四所內地學校結為「姊妹學校」,校長向本報表示,現時活動是師生交流或參加慶典,因資源不足,多是「即日來回,點到即止」進行交流活動,期望日後舉辦一至兩周的住宿交流或短期交換學生活動,但擔心十多萬元資助不足。
柴灣的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以往自行結繫內地學校交流,曾安排學生與山東一所高中學生互訪,效果甚佳。校長鄭德富指校本做法較有彈性,他認為資助可以補貼師生費用,但肯定不足以全額資助,又認為資助金額是其次,更重要須考慮會否對老師帶來沉重工作量。
  據悉《施政報告》亦會提到加強「薪火相傳」等學生內地交流計畫,又提出改善學位教席比例。
  另外,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與多個幼教團體昨在添馬公園集會,幾百名幼稚園家長及師生出席。團體要求仿效中小學做法資助非牟利幼稚園,避免一筆過撥 款變相令資源「封頂」,同時重設反映年資的幼師薪級表,又要求把全日制幼稚園,納入免費資助範圍,減輕雙職家長因照顧子女的壓力。本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