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帝國詳述了從宋朝到民國年代的通貨演變歷史,尤其著墨於白銀和鈔票在幾百年中幾次互佔上風,再比較了西歐同時間的金融發展,以此引伸出中國近代從領先到落後西方的重要原因。
人類生為群體動物,自遠古時己有交易需要。開始時以物易物,你的一隻羊換取我的小麥若干,我的布料換取你的器物等等。發展下來人類發現以物易物有諸多不便,假如雙方所需並不吻合,交易便無從進行。貨幣因此被發明以作為媒介,使交易能以更大範圍,更多方面的方式進行,大大促進了人類的工商業發展。
貨幣有幾個必要特性:稀少性,和以此引伸出的保值性質;認受性,群體中所有人均同意以此為媒介;可量度性, 能為各種貨品定價。
人類歷史中出現過的貨幣, 包括花粉, 香料, 麥子, 中國的金刀龜貝, 甚至隋唐時代仍通行的布帛。不過中西方最後不約而同選擇了金屬為主要貨幣。金, 銀, 銅等金屬既合乎了稀有性, 認受性和可量度性(稱量)等貨幣必要特性外, 尚有性質穩定(不會如布帛, 香料等容易變壞, 受潮之類), 和大部分時間內數量穩定上升, 以避免因人口膨漲及經濟發展而造成的通貨緊縮(發現和開採金銀礦, 致令通貨穩定上升, 直至發現新大陸)。
西方世界中, 金屬貨幣長久以來即以鑄幣形式出現。學界相信世上最早的鑄幣可能來自公元前七世紀, 位於小亞細亞的利底亞王國。
而在中華帝國, 貴金屬如金銀, 較多以稱量貨幣出現(如銀兩, 元寶)。由於內地的金銀產量有限, 內含價值較高, 多用於高額或大量交易中。金銀首先有成色問題。由於缺乏官方對金銀兩純度的統一標準, 單以稱量計價, 容易吸引不法之徒混合其他平價金屬或雜質以取利。各種複雜的金銀成色的試驗方法和計價方法因此衍生。第二個問題是通用程度。例如一枚銀元寶, 難以購買較便宜的貨物, 因為找續往往涉及碎掉元寶, 多次稱重以達成目標價值, 過程中還浪費一定價值的銀碎(或者更複雜的鎔掉重鑄)。最後是不便攜帶。金銀兩無論是重量或形狀都難以隨身大量攜帶, 每次交易都必須耗費人力物力運送, 且易招強盜上門。各種原因導致交易成本增加, 商業買賣不便。
其他金屬如銅, 鐵, 則較多以鑄幣形式出現, 一般以一貫為一單位。攜帶不便的情況在鐵錢上特別明顯, 一方面是鐵錢面值較低, 另一方面是鐵金屬本質較重。有紀錄宋代四川, 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 大錢一貫重十二斤, 帶三, 五貫到市場買賣已經難以負荷。銅錢的問題更嚴峻。因為缺銅的關係, 銅價高企。銅幣的定價和銅的市價落差, 使民間傾向將銅幣改鑄為銅器, 利潤可高達五至十五倍, 朝廷屢禁不止。當時鄰近國如金, 西夏, 朝鮮, 日本, 東南亞等同樣求銅若渴, 各種走私, 越界採銅等法盡出; 加之國內市民傾向窖藏, 市面的銅錢流通嚴重不足, 貨幣供給未能滿足市場需求。
宋代商業的發達, 與及金屬貨幣的不足, 促成了金融創新, 而這種創新先來自人民。四川的十六家富戶印發"交子"--可能是當時世上最早的某種形式的紙幣, 比歐洲的紙幣先驅瑞典早了足足六百年--作為私人票據, 成為貴金屬, 絲綢等貨幣的替代品。交子很快就進入了官方的視線, 而在1024年正式發行官方交子。得到官方的加持, 減低了信用的擔憂, 使輕便的交子大行其道, 開始取代鐵錢, 並成了當時國家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好景不常, 交子跟南宋的會子, 元朝的中統鈔, 明朝的大明寶鈔, 以致民國時代發行的法幣一樣命運, 初發行時朝廷定必信守鈔票可直接兌換貴金屬的承諾, 而且印鈔速度穩定而有節制。到面臨戰爭, 或重大財政危機時, 政府都無法抗拒運用權力濫發紙鈔的誘惑, 導致紙幣劇烈貶值。但財富畢竟不可以憑空造出, 歷史經驗說明, 如果通膨到了一定程度, 必然引發貨幣系統, 財政系統甚至國家的崩潰。
國家發行的紙幣, 本來就是信用的貨幣, 本身不含任何價值。當國家強勢, 通用的地方愈廣, 反之亦然, 因此金屬貨幣天然就是濫發紙鈔的有力約束。當歷史不斷重覆, 到了元明兩朝, 即使政府嚴令禁止民間使用白銀交易, 仍無法阻擋。紙鈔和白銀之間的競爭, 成為了舊社會專制政府與人民自主意願之爭的表象, 而結果以白銀全面獲勝, 紙鈔退出市場告終。
傳統中國專制政府由上而下的權力結構, 很難形成權力制衡。無法約束政府貪婪之手的結果, 就是每當面對危機, 政府就以濫法紙鈔的方法收割民間財富, 繼而導致信用系統崩潰, 民間全面退回金屬貨幣的局面。與之相對的是1688年的英格蘭政府, 在經過不流血的光榮革命後, 國王同意受議會約束, 不能擅自增刪法律, 也不能隨意徵稅。與此同時引入了荷蘭的金融體制, 包括學習阿姆斯特丹銀行設立英格蘭銀行, 引入國家公債系統。結果形成一套有制度制衡基礎的金融系統--即由徵稅機構, 中央銀行, 國債市場及議會組成的四角關係--使英國得以在未獲取美洲白銀下, 仍能擊敗西班牙, 法國等強鄰, 成為海洋強權。
一般史家以十七,八世紀為東西方文明程度差異的開端, 但徐謹多次在書中強調, 十二,三世紀紙幣試驗的失敗, 讓中國一直維持封閉的經濟狀態, 已經為往後幾百年的逐漸沉淪寫下序章。
紙幣化的失敗源於國家信用系統的崩潰, 因此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亦無從談起。缺乏銀行的信貨機制意味著資本流動受限(儲蓄無法資本化), 商人因資本規限只能局限於一隅之地無法做大, 依附地方官府在制度內尋租比起技術創新利益更高。
商業受限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政府財稅能力低下, 其承擔的公共服務非常有限。地方財政虛弱, 又造成各種攤派徵收。山高皇帝遠的中央無法控制, 使隱形稅費不斷滋長, 導致貪腐不斷惡化。財政失序導致治亂循環的根源在於, 一方面缺乏下對上的有效監督, 另一方面對於貪腐根源也沒有徹低解決。
最後, 回復金屬貨幣也意味著政府無法以有效的貨幣政策, 在經濟的不同周期中作出調控。金銀的流入與流出, 使中國在期後幾百年間經歷通貨膨脹和緊縮, 而政府的角色非常被動。
明朝中前期, 中國的商品如絲綢, 茶葉, 瓷器等在國際間擁有極高聲譽, 加之勞動成本低廉, 使大量美洲白銀經菲律賓源源流入。經濟繁榮造就物質生活多姿多采, 豐富的白銀亦造成通貨膨脹, 工人工資高漲。日本的手工業在此時開始超越中國, 瓷器, 絲織品和茶葉的品質更高, 使中國的商品漸漸失去吸引力。另外隨著白銀流入, 中國的金銀比價開始追上歐洲。當套利空間消失, 白銀的流入亦停止, 明朝開始經歷通貨緊縮。明朝末年的大災荒, 財困的政府無力賑災, 又無法動員軍隊平亂, 終遭農民起義的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朝告終。
中華帝國地大物博, 民豐物阜, 卻始終未能完成社會系統的轉化。在專制的權力規則下, 信用制度無法建立, 所有權訣如, 金融服務政治, 最終自我潰敗, 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