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16 SEP 2007


今日竟然十幾蚊執左隻好好睇的戲
是九七年版的12Angry men

12 Angry Men



又名: 十二怒汉
导演: 悉尼 卢曼特 (Sidney Lumet)
主演: Henry Fonda
上映年度: 1957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The story begins after closing arguments have been presented in a murder case, as the judge is giving his instructions to the jury. According to American law at the time, any jury that will decide whether the death penalty is appropriate must be unanimous. The question they are deciding is whether the defendant, an 18-year-old man, murdered his father. The jury is further instructed that a guilty verdict will be accompanied by a mandatory death sentence (something that could not happen in the current American legal system). The twelve move to the jury room, where they begin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s' personalities and discuss the case. The plot of the film revolves around their difficulty in reaching a unanimous verdict due, in some cases, to the jurors' predjudices. Throughout their deliberation, not a single juror calls another by name because their names are unknown to each other; however at the end, Sweeney's and Fonda's characters tell their last names (McArdle and Davis, respectively).


http://blog.hongki.net/archives/61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3182/
http://en.wikipedia.org/wiki/12_Angry_Men

經典試鍊場 失控的陪審團 v.s. 十二怒漢

達斯汀霍夫曼與金哈克曼兩大影帝聯手飆戲;改編 自約翰葛里遜(『黑色豪門企業』和『絕對機密』)的原著劇本;三方混戰、撲朔迷離的情節;『全民公敵』式的科技跟監;主題又是西方司法制度中最引人爭議的 陪審團,所有這些元素加起來,『失控的陪審團』好像能直追它的老前輩『12怒漢 (1957)』,是部成功、不朽的電影,可惜,畢竟只是『好像』而已。

簡單說,僅管卡司再大、劇情再強,本片恐怕比『烈火悍將』(Heat、1995:爾帕西諾、勞伯迪尼洛、方基墨)還糟,既不賣座,更難登經典殿堂。

失 控的陪審團的題材其實很有張力:探討陪審團能否被操控,進而影響判決。片中透過『陪審團顧問』這種特殊行業,解釋攻守雙方如何運用跟監與科學分析技巧,掌 握每位陪審員的習性,進而挑選適合己方的人選,達到有利判決的目標,這種過程本來就頗富戲劇性,加上除了控辯兩方外,本片還出現第三組人馬與雙方周旋,最 終甚至『叫賣』判決,當然十分精彩。

可是,本片卻出現很多致命的缺點,其中兩項特別嚴重。

首先,最明顯的問題是說服力不 足,無法說明列名9號陪審員的尼克伊斯特(約翰庫薩克),究竟如何影響判決?全片雖然三方對峙,但核心鬥爭發生在辯方的金哈克曼,與混入陪審團企圖影響判 決的約翰庫薩克,達斯汀霍夫曼的控方只算配角。雖然我們知道金哈克曼從開始,就企圖以外力影響陪審員,甚至連利誘(新工作)、威逼(洩露隱私)的手段都全 部出籠,觀眾看得義憤填膺,越來越同情有著『小蝦米對大鯨魚』精神的約翰,但越強調辯方無所不用其極的陰狠,就越突顯情勢翻轉的荒謬,全片只在片尾安排不 到五分鐘的戲,讓約翰以一張嘴,來說服那些心事重重、飽受威脅,或想趕快結案領賞的陪審員改變初衷,而理由又盡是槍械管制的陳腔爛調,導演試圖說服觀眾這 些八股,能讓陪審員心中的正義甦醒,進而在不畏脅迫下翻轉判決,簡直天方夜譚。

如果冷靜檢視,控方的論點是槍械公司為圖營利,在明知生產的槍械透過不法手段銷售給暴徒,引發社會悲劇,卻利字當頭不加制止。但控方最重要的證人(槍械公司的前任主管)被金哈克曼所制服而無法出庭,因此,在證據不足下,依無罪推定原則判被告無罪,其實是非常有道理。

此 外,約翰與瑪麗這對決心復仇的戀人,如何能對抗金哈克曼率領的專業團隊,本身也欠缺說服力。照理,復仇的戀人應該是花了十年時間,一點一滴的收集金哈克曼 作業模式、習性乃至於缺點,然後才可能利用這些缺點來操控金哈克曼,最終達到目標,如果本片用這個角度出發,會讓人看得很過癮。反過來說,如果金哈克曼最 終發現他自以為傲的利器,用在自己身上也是靈驗不已,這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天理昭彰』,這種『請君入甕』的諷刺,才具有高度的戲劇性。但全片未 強調戀人掌控金哈克曼,沒有這種『操控者反被操控』的高潮,非但欠缺說服力,也頗可惜。

其次,達斯汀霍夫曼雖然勝訴,其實他贏了一場不該 贏的官司,正義並未獲勝,甚至正義的存在反而被挑戰。一如前述,本案應該在證據力不足下獲判無罪,但因有人操控,所以控方獲勝,雖然乍看下這是正義的獲 勝,但因約翰在開審前就立意要影響陪審團作出有罪判決,手段不當,所以正義仍未獲勝。換句話說,全片不斷在攻擊影響陪審團的不法作為,但最終卻仍用同樣不 法的作為來達到申張『正義』的目標,這當然不是真正的勝利,也等於還是告訴觀眾:陪審團確實可被操控。

同時,由於約翰一心復仇,或者說他 一心伸張正義,所以無論達斯汀霍夫曼賄賂與否,他都會勝訴,換句話說,達斯汀霍夫曼是個正直的聖人,或是個鑽營的敗類,他都會勝訴,頂多只是有沒有付出 1500萬美金的差別不同而已,如果正義的價值真的存在,這反而是最大的嘲弄。而兩大天王廁所那場對手戲,恰巧是嘲弄的最佳註腳。

或許,這種嘲弄真的存在,但它不會讓人愉快。

接近半世紀前,同樣以陪審團的爭論為題材,同樣由巨星擔綱演出,『12怒漢』雖然是導演的處女作,卻一舉成為傳世經典。

讓 人吃驚的是,『12怒漢』這部經典作,竟然只用到一個場景!96分鐘精彩影片,全部發生在不到40平方公尺的陪審團室內(含廁所),只有片頭與片尾照到法 院大門。沒有華麗的科技、沒有煽情的畫面,12怒漢讓觀眾跟陪審員一樣,被關在小小的陪審團室,讓焦點集中在案情的推理,讓12位男演員盡情發揮精湛的演 技。

12怒漢的故事非常簡單,某位青年涉入弒父一級謀殺案,在所有證據均不利的情況下,唯獨八號陪審員戴維斯(亨利方達)認為青年無罪, 因而在首次投票中投出反對票,讓陪審團被迫開始重新檢視案情與證據,而工程師出身的他乃逐一說服其它陪審員,票數從11:1、9:3、8:4、6:6、 3:9、1:11一路翻轉,最終陪審團一致的決議竟是:無罪。

全片利用不同身份的陪審員,表彰出社會上不同的立場與思考方式,除了仗義直 言的工程師外,包括毫無主見的富家子、充滿歧視的新貴族、性情暴噪的老警察、精明幹練的銀行家、巧言令色的廣告商與無心棧戀的推銷員,導演讓同樣的證據攤 在這些人面前,透過推理來追溯案情,讓主角以科學的精神與毅力申張自己的論點,進而讓其它人逐一認同無罪的觀點。

本片之所以經典,在於案 情的翻轉說服力十足,亨利重建犯案的推理過程絲絲入扣,而12位男演員中,雖然不少人初出茅蘆,但在導演的安排下演活了各自的立場,從有罪到無罪的心理變 化轉折分明合理,幾段精彩的辯論更是讓人回味無窮。簡單說,導演刻意在樸素的舞台上,讓演員盡情發揮,讓觀眾的焦點集中在劇情與演技,正義最終獲得申張, 但既非忸怩作態,也無虛偽作假,更不是盲目從眾,與『失控的陪審團』完全相反,也因此成為經典。

值得注意的是,兩部電影隱隱透露社會變遷 的趣味。『12怒漢』拍攝於1957年,是美國戰後黃金年代的代表作,這部電影反映美國當時的主流思想:科學能戰勝一切、正義既真實存在,也能隨時彰顯。 該片透過工程師,以其科學素養與仗義直言的堅持,翻轉一般人對全案的刻板印象,進而申張正義,恰如其份。相對的,2003年上映的『失控的陪審團』,骨子 裏是對美國司法制度的再質疑,充滿對制度、科技與人性的不信任感,甚至連正義的觀念都不再絕對,變成相對價值與相對標準。這些深層思想也確實反映出美國後 冷戰時期的主流思潮,與其所處的困境。

於是,縱使兩大天王邁力跨刀,劇情的缺失讓『失控的陪審團』成就有限,如同李察吉爾主演過的另一部法庭片『驚悚』,當娛樂片太沉重、當成經典又太膚淺,就這樣它不上不下,恐將徘迴於混沌的世事中漸漸遺忘。


雞蛋挑骨頭 2004.04 初稿 / 2004.09 校訂
http://www.allbook.com.tw/board/ghost-board.asp?MainPage=1&AutoID=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