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Rafael Hui graft scandal highlights need for mor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in its dealings

Rafael Hui graft scandal highlights need for mor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in its dealings

Rafael Hui graft scandal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more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government's dealings with the business sector

The Exco, as the top decision-making body, requires all its members to disclose their finances when they enter office and, thereafter, annually. The items they must declare are: paid directorships or jobs they hold and services they render in the course of such appointments; their land, property and company holdings, and membership of boards and committees. These listings are available online.
A second part to the declaration of interests is less transparent. Exco members have a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o declare any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beforehand. This is also true of the systems of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there the similarity ends.
The rules on such interests in Hong Kong go on to state: “Based on the interest declared, [the chief executive] assesses whether Exco members may have a potential or real conflict of interests in the item considered by Exco. [The chief executive] will decide whether members should participate in or withdraw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at item.”
Given the wide range of matters handled by the Exco, the document tries to spell out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ests. Direct interests deemed to be “exclusionary” will require the chief executive to ask the member not to partake of any decision-making related to it. Then, there are “declaratory interests”, which appear to be concerned with a lesser degree of interest, allowing Exco members to stay in related discussions.
Contrast that with the British system of oversight.
Its ministerial code sets out a list of all relevant interests that might be thought to give rise to a conflict. The permanent secretary and the minister will then agree on the handling of such interests and any action taken will be passed to the Cabinet Office propriety and ethics team and the independent adviser on ministers’ interest to confirm they are satisfied with the action taken. The final list is 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after all these layers of checks have been satisf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versight is arguably tighter.
The US president, vice-president, members of Congress and their staff, and the judiciary must file annual reports disclosing personal finances. Compliance and enforcement are overseen by the congressional ethics committee, ethics office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in the case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the U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 Officials are limited in the amount of external income they may earn while in office.
Liabilities of more than US$10,000 to any one creditor must also be disclosed.
The financial disclosure forms for the US president, available online, are also very detailed. Apart from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 excess of US$10,000 from a single source, gifts, reimbursements and travel expenses of more than US$350 from one source must be disclosed. The form helpfully gives examples of gifts that must be revealed, such as a “leather briefcase from a personal friend” worth US$385. Another category requires the president to declare “compensation in excess of US$5,000 paid by one source”.
The British and US systems impose far more onerous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multiple layers of oversight and a high degree of independence in such oversight, well before any whiff of misconduct or corruption is allowed to creep in. Even so, the systems are not above being breached, as the 2009 scandal of British MPs falsely declaring their expenses shows.
Hong Kong has some way to go in tightening its checks. Joseph Wong Wing-ping, a former minister overseeing the civil service, feels that, for example, its interest declaration and integrity checking systems should be made “more complete” and “more stringent”.
In particular, Wong, who worked alongside Hui in the mid-2000s, said the former chief secretary’s borrowing could have been detected if liabilities required mandatory disclosure.
“One’s personal situation could make him or her a target of exploitation,” he said. “If you owe a lot of debt but you enter government with a lot of power, exceeding your salary … this is a big problem.”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14 DEC 2014


警方在金鐘大臺清場,正式結束七十五天的佔領運動(當然還有銅鑼灣的佔領區,不過大臺被清,主要領導人物被捕,運動已可算告一段落)。僅三天後,肥佬黎辭任蘋果日報社長,壹傳媒主席及執董。當事人並未交代原因,也許不過為日後可能的被捕做準備,盡量減低一旦身陷囹圄對公司及蘋果日報日常運作的影響。
從來都說不上是蘋果的忠實粉絲,也許愈是在開放環境下成長,心理上愈會對立場鮮明的報章報導過濾。從某年一篇後來被證實造假的大陸秘聞開始,每次看蘋果的新聞總會半信半疑。加上這次雨傘運動前被發現與美國前副防長過從甚密,又涉及秘密政治捐獻,不免讓這次運動蒙上污點。
然而金鐘清場翌日,多份報章刻意把主次關係倒轉把故意趕赴前線,主動被捕以完成公民抗命和完善法治的行動說成失手被擒,又圖文並茂描述智勇雙全的警方小隊如何兵分兩路,將佔領人士一網打盡,生擒歸案,完全把幾百萬一直在電視旁觀看直播的市民直接當成弱智。這時候不禁覺得,在這個人人趕著向偉大祖國獻媚的大時代,一間有時不盡不實,卻敢立場鮮明地跟當權者搞對抗的傳媒機構,是多麼的重要。

下列BBC文章以作參考。

香港各大報評論「佔中」清場立場鮮明

香港金鐘佔領區和平清場後一天,香港主要報章均發表社論,各自立場鮮明地表達對「佔中」兩個月多結束的看法。
12月12日,除泛民立場的《蘋果日報》外,各大香港主要報章社論均對歷時70多天的「佔中」行動表達了批判觀點,並在讚譽香港警察成功和平執法的同時,闡述了對香港政改討論前景的看法。
持親北京立場的《香港商報》以頭版頭條標題宣稱「金鐘成功清場,佔中完全失敗」,併發表社評,指兩個多月的佔領行動結束後,香港將「從小亂走向大治」。
「是 次金鐘全面、順利、成功清場,標誌著非法『佔領』行動的完全失敗」,《商報》在頭條報道中說。該報社評則說,70多天的『佔中』行為令香港「流血不止」, 金鐘清場堅決切除「違法毒瘤」的「止血」行動;同時稱,「『佔中』之亂」令香港人深切體會到,唯法治基礎之上才有真正的民主。
該報還指,「佔中」等「亂港」行為已為港人共棄,稱策劃發動佔領行動的人是服務於海外「黑金」勢力的「漢奸」。
報紙內版的多篇評論則從多角度評論,指公民提名不切實際,違法「佔中」是要挑戰中央政府在香港普選問題上的角色,佔領行為結束後,香港應該真正步入普選政改的討論:「唯有『佔中』退場,不再糾結於不切實際的訴求,政改才能上場,將討論導回理性務實。」
《商報》還發表報道稱,香港青年應嘗試更多接觸內地,認識國家,拓寬未來出路。

政改比佔領更需創意

由港區政協委員何柱國擁有的《星島日報》則評論說,金鐘和平清場的重要原因,也在於學生領袖在上次引發激烈衝突後見勢大弱,決定與激進分子劃清界線,宣佈不反抗,激進分子也因而無從發難。
該報社論同時說,佔領行動雖然暫告結束,但是佔領組織者以堵塞癱瘓作為抗爭手段的心態並沒有變,預言他們日後將轉為堵塞議會和施政運作,阻止特首普選方案落實,以及激進分子借民主之名在各地進行各種滋擾活動等。
「發揮創意搞破壞和宣洩,是容易的」,《星島》社論稱,「而積極完成一項建設性艱巨項目,對創意的要求就更高。」
「在中央所定的框架下找到迴旋窨,設計出相對開放的普選特首機制,能令大部分港人接受和立法會通過,所需要的創意,遠比在佔領區完成一幅創作為高。」
政治立場中立,但在此次運動中稍偏向佔中陣營的《明報》則認為,佔領運動結束實際上是諸多問題重新白熱化的開始,同時就泛民陣營及香港政府兩方面在此後的行動取向提出警示,指泛民方面不應隨意採取破壞性的行動,政府方面也要沉思是否適宜「秋後算賬」。
「佔領運動原指等同自殘,迫使中央就特選舉的原則讓步,結果證明誤判……」該社論說,「不合作運動目的要使特區政府無法管治,假設當局在壓力下讓步,那在操作上也同樣是自殘。」
「實際上,有破壞、無建設的行動,最終是全體市民承受惡果,這在政治上會否招來反彈,值得泛民與抗爭陣營研議。」
文 章同時指,政府在處理違法佔領人士的問題上也切不可「盲動」:「佔領運動除了涉及法律,實際上也是政治問題;有大指市民響應號召投入佔領運動,必然有其更 深層原因和觸動民心之處。若當局唯法任事,目的只為懲治少數人,即使在法律上說得過去,可是在政治上需要付出的代價卻可能不成比例。」


在金鐘清場當日留守到最後被捕的《蘋果日報》前任社長黎智英,在事後仍受到各方聲討。
香港金鐘佔領區和平清場當日,香港警察收到普遍讚譽。

「搞事四人幫」

《東方日報》的報道焦點集中在了被捕的各名代表人物身上,直指被捕的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為「佔中」金主,其餘多名被捕泛民要員則是收受過他的巨額捐款。
「黎 智英由一群反對派政客圍在中心,好比『眾星拱月』,這種陣形頗具象徵性,凸顯黎智英不僅是反對派的金主及核心,是今次佔領行動的的罪魁禍首,更是回歸以來 香港亂像叢生的根源」,該報社論集中批評被捕的黎智英,將其為首的佔領組織者稱為「搞事四人幫」,還引用毛澤東詞句,主張將其嚴懲。
黎智英在被捕前辭任社長的《蘋果日報》,12 日則以偏泛民陣營立場報道金鐘清場,以頭版標題呼籲「勿忘初衷」。報道稱被捕者是「公民抗命」,並將警方清場行動稱為「滅村」。該報社評說:「雨傘運動在 市民中引起分歧,固然有中共和狼英刻意抹黑、搬來中共那一套鬥爭哲學和玩弄以法行政的因素,但更因市民如溫水煮蛙,對香港法治、人權被蠶食未有警覺,未如 台灣人太陽花學運一樣熱情支持雨傘運動。」
評論還引用美國政治活動人士多莉絲·哈多克(Doris Haddock)徒步橫穿美國主張改革選舉的故事,稱該故事的香港版前半部已經上演。
親北京報紙《文匯報》《大公報》則同時稱讚了香港警方在金鐘清場行動中的專業和克制,並且再度批評佔領行動及其組織者。
「『佔中』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與民為敵的違法行動……引致天怒人怨,這就注定了『佔中』必然失敗」,《文匯報》社評說。
該報還說,2011年倫敦的騷亂和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以及近期兩國的示威行動,均以武力流血清場結束,但香港佔領行動得以和平清場,「這說明香港警隊是世界公認最優秀的警隊之一,是香港社會安寧和繁榮穩定的守護神」。
《大公報》則批評「佔中三子」、黎智英及一眾泛民派議員:「他們知法犯法、立法亂法……傷害全港市民的利益和特區政府的依法管治,理應繩之於法、罪加一等,絕不能讓他們逍遙法外。」
(編寫:列爾 責編:蕭爾)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張晨:魯迅〈藥〉的那時代和我們

魯迅說他決定棄醫從文,是因為他看見紀錄片裡,一個將要被日本人斬首的中國人,竟被圍觀的中國人恥笑,在那些嘲弄的眼神裡他看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悲哀,他發現中國人的心比身體病患更重,更需要醫治。以前讀魯迅描述這斬首畫面總覺陌生而荒謬,但看著網上給之鋒的留言,這殘酷又血淋淋的影像竟重疊了。原來人性真可醜惡如斯。而魯迅一百年前開始的耕耘竟可悲地無絲毫寸進。

【評台】張晨:魯迅〈藥〉的那時代和我們 (19139)
最近這段日子,看著最令人心寒的,不是警察無情的警棍,不是高官們侃侃然對著大眾說謊,都不是那些建制派議員賣港求榮的嘴臉,而是很多很多來自社會大眾對學生們的謾罵。那些謾罵的兇狠程度,絕不比罵狼英遜色。讀著給學生們的網上留言,實在難過,看見警察痛打示威者,也可以忍著淚水暗暗咒罵惡警,把矛頭更清晰地對準歹毒政權洩憤,但那些在網上給雙學的留言,很多次,越看只越覺血肉模糊,看不下去,實在看不下去。心裡百般不解,這班學生究竟欠了香港人甚麼?
曾經一度一廂情願地相信攻擊學生和佔領者的都是收了錢的藍絲,因為不願意都沒可能相信,真的會有同在獅子山下成長的香港人,忍心傷害有理想又願意為香港付出的年青人,但原來一直都只是我的良好願望。早前看見學生們落到社區宣傳民主理念,看見人群中對他們的指罵聲,有的可能真的是收了錢,但有很多看來並不是。看見那殺氣騰騰的中年婦人指著岑敖暉瘋狂責罵,警察抱著她她還似想衝上前把學生都殺了的樣子;看見師奶們指著罵著學民的學生:「過街老鼠」,之鋒被人惡意推倒,人叢中竟有人說「抵死﹗」「這裡不歡迎你﹗」孟子說孺子入井,任何人都會動惻隱之心,究竟這班年青人為大家爭取民主——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權利和尊嚴,在哪一點上冒犯了大家?以致人們對學生的憎恨可達至違反基本人性的程度?學生們,你們不欠香港人甚麼,你們還在替這班人爭取民主,爭取基本尊嚴?你們錯只是錯在是太美麗太善良的青年。
1
以前讀魯迅的《藥》總覺寫得過於荒誕誇張:革命志士的犧牲怎可能淪為茶館中平民百姓茶餘飯後的笑談佐料,人們怎可能這樣輕鬆愉快的談著為大眾犠牲者被處死的情景,而其中更有慷慨激昂者直斥革命者抵死,痛罵他竟不知羞恥的在獄中仍向獄卒灌輸革命理念。但如今讀來,竟字字熟悉。一百年前魯迅寫的竟活生生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裡,看著街上的指罵、網上的留言:「去坐監啦!」「你阿爸阿媽生錯你呀!」只令魯迅的文字活靈活現得可滴出鮮血。為學生被圍被罵難過,但更難過的是發現原來中國人這一百年以來,從來沒有進步過。
代代傳承,這淺薄歹毒的劣根竟深植在我們的土壤裡——即使如我們這片聲稱受西方文明管治逾百年的土地,即使是一個我們一直引以為傲以為是最富國際視野的亞洲城市。《藥》中百姓痛恨嘲笑為國為民犧牲的夏瑜,是因為看見不見自己同樣身處險地,看不見長遠救國並且自救的方法是要徹底的政制改革,他們嘲罵夏瑜一如大家今天對阻街「廢青」的指責,而小說中人們對可治病可解華小栓病危之困那血饅頭的迷思,亦一如今天很多香港人仍然膚淺短視地對「經濟增長」「安定繁榮」所有的眷戀。
黃之鋒被補被虐打,網上幸災樂禍歹毒的留言令人心寒,留言裡恨意之重,實在令人不解,有必要這樣咒詛一個為大家爭取民主的青年人嗎?還是大家知道這個少年人為著團結社會力量,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出言回罵呢?對著一個無理被警方暴力拘捕的少年,我們看不見孟子所說人之所以為人必有的惻隱之心,已是荒誕之極,更何況大家攻擊的對象竟是一個為你與我謀求權益的抗命者?不是要掌聲,但至少不作出傷害,這是過份的要求嗎?香港人,你們被中國人那自私自利輕薄無知的根牽著了,牽得根深蒂固,動彈不得。魯迅說他決定棄醫從文,是因為他看見紀錄片裡,一個將要被日本人斬首的中國人,竟被圍觀的中國人恥笑,在那些嘲弄的眼神裡他看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悲哀,他發現中國人的心比身體病患更重,更需要醫治。以前讀魯迅描述這斬首畫面總覺陌生而荒謬,但看著網上給之鋒的留言,這殘酷又血淋淋的影像竟重疊了。原來人性真可醜惡如斯。而魯迅一百年前開始的耕耘竟可悲地無絲毫寸進。
以前不喜歡讀魯迅,總覺他的作品無故地深沉,總疑他為警世把這世界描述得太過混亂醜惡,把中國人貶得太不堪入目,也覺他的諷刺鞭韃過於尖銳深刻。以前這樣想,是因為以前還年少,少年人的世界總黑白分明,以為這世界忠是忠歹是歹,看得電視劇集多了,以為為民請命者理所當然受黎民百姓愛戴,故事橋段可以很簡單,站在百姓一方的革命者與政權處於清晰的二元對立狀態,只要把當政者拉下來,故事便可大團圓結局。誰知世道並不如此,真實的都刻劃在魯迅那複雜又多層次的世界裡,政權可怕,但冷漠歹毒的人心、民族性更可怕。
一場雨傘運動仿如一個放大鏡,讓我們把身邊的人、身處的環境都照得輪廓分明。無疑,我們在這段日子發現了很多美麗的香港人,只是,我們確要認清一個事實,這些美麗的人們是我們社會裡碩果僅存的一群,而我們社會的真相是——即使沉重也要面對的是——民智未開,人們對身處險境的認知以及道德感召這回事,一如當年晚清時在華老栓茶館裡吃著茶咬著花生恥笑革命志士的無知淺薄的人民。
黃之鋒與兩位女同學昨宣佈絕食,希望政府可重啟對話大門,一如所料,網上留言縱有支持者,但其它如甚麼搶光環博同情之抨擊亦紛至沓來。這班年青人其實不欠我們甚麼,但我相信世道也必然如此——一代總有一代的革命志士,一代總有一代有胸襟有承擔的仁者最後能成就大事——歷史是這樣讓我們走過來,只是我相信,少點責罵多點關愛,我們的社會可走得更快一點更遠一點。而我,只盼望我,從未讀懂魯迅。
張晨
註:〈藥〉是魯迅寫於一九一九年五四事件爆發前夕的小說。故事內容是說華老栓——一個茶館老闆——為醫治患重病的兒子小栓,因聽信人血饅頭能治病,買得由剛處死犯人身上之血做成的血饅頭。處死的犯人是革命志士夏瑜,茶館百姓言談間可知他與同黨們的理念不得人心,而夏瑜本身也是被怕被連累的親人所告發。故事末交代小栓最終也不治而死,而兩位青年的母親巧遇在兒子的墳頭上,意境淒涼,寄予作者對民族與國情的悲哀和無奈。

4 DEC 2014

看了一些由政治保守勢力所寫的政論文章,發現他們對香港近年發展遲緩,政治紛爭不斷的情況,主要都歸納為三個原因。第一,香港從殖民地回歸前,末代港督彭定康背棄跟大陸定下的秘密協議,改革了立法會制度,取消所有委任制並新增了直選議席,此舉引入了回歸後十幾年阻礙政府施政的反對力量,影響了行政主導的體制和執政效能。第二,外國反華勢力長期植根香港,由政府,議會,公務員,媒體以致一般市民聯會為政府行政帶來極大障礙。第三,激進反對派勢力抬頭,經常為反而反,與政府抬摃,而抱著理想主義不顧實際的年輕選民傾向被這些政黨吸引,以致政府施政更加困難。

此說反映了政治保守勢力對殖民地歷史的認識嚴重不足。香港市民對民主自由的要求早於五六十年代己有記載,不過和今天的大陸一樣,在經濟和社會急促發展的初期,一來人民生活有可觀的改善,二來市民的知識水平較低,因此對民主要求一般並不強烈,對社會資源不公等情況都較能忍耐,不致引起對政府不滿,寧願做順民以享快速發展的經濟成果。到八九十年代香港市民要求參與政制發展的呼聲更高,彭定康的改革只能算是和應了市民的要求,而不能說是導致了香港整體的政治化。再者,以現時的"行政主導"制度,政府要強行通過有爭議性的議題己經相對容易。而議員的提案或修訂,在分組點票下要獲得通過卻是極為艱難,因此巧妙設計的議會制度己經為政府的"強勢"施政造就了極佳條件。十幾年來許多市民強烈反對的議案被強行通過(如高鐵),而市民有極大意願的則被無情否決(如成立競爭法),可以佐證。

激進反對派近年抬頭,主要還是要歸疚於"行政主導"下的歧形制度。回歸初期,市民根本難以想像如梁國雄,黃毓民之流竟能得市民支持晉身會堂。但在現行的議會制度下,市民發現傳統的民主派根本未能做到制衡,監察政府施政的功能,結果市民(尤其當時經濟低迷,政府威望極低)更寧願把票投給激進的,旗幟鮮明的反對派,以更直接的語言和行為對抗政府,甚至以拉布等癱瘓議會的方法阻止政府自行其事。溫和民主派反而被日漸邊緣化(在議會沒有妥協空間之下連中間派的角色也無法存在),在投向建制和走向激進之間進退失據。

因此,如樊鵬一文所建議,"升級"行政主導以改善施政 ,等如進一步加深議會制度的不公,進一步邊緣化溫和的中間派,結果不但無法改善施政,更會促使香港市民,青年人和議員以更激進的手段在議會內外反抗政府,如今次的佔領運動己是極大警戒,望中央和香港政府以此為鑑,不要讓社會走向更極端。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1 DEC 2014

雨傘運動進入第六十五天。經過了昨晚雙學發動包圍政總的大型衝擊,媒體上看到的畫面,當然是一如既往的防暴警察棒打,示威者流血,楜椒噴霧飛揚等等。不過當中也出現了一段一位休班警察在海富中心遭示威者圍毆失去知覺的片段,有可能導致民心轉向,game changing的影響。



當時在海富中心內發生何事,非涉事者當然無從得知,片段內亦清楚聽到有示威者極力阻力毆打事件,但此時此地,一個難看的畫面,足以引來千夫所指,扭轉事態發展。

別忘記從day one 開始,參與罷課,佔中的本來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撮人。種種政制上的不公,官商勾結,中央政府對香港日漸明目張膽的插手干預 -- 這一切對於吃著三色台的三線劇和東張西望奶水長大的港人來說實在太過秋象。又或者,這些日益嚴苛的情況,還真的未到民不聊生,官迫民反的地步 -- 至少對大多數己有物業,事業有成的社會持份者來說,樓價暴升,貧富懸殊,政府腐敗無能,對他們的切身影響實在太小。所以現在還不時聽得見上幾代的人在說甚麼有錢賺,有飯吃就好,為甚麼要破壞社會安寧?

結果導致幾十萬人上街參與佔領的,卻是那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87枚催淚彈,和一系列讓人口噔目呆的畫面和片段。相對於秋象和無形的政治,在催淚煙中手撐雨傘的示威者的景象,更鮮活更能刺激起市民大眾的義憤,因此才促成了此後兩個多月的佔領運動。



所以今次海富中心這段毆打警察的畫面,不管前因後果如何,肯定會被有心人大肆宣傳為雨傘運動正式走向暴力,放棄和平理性的象徵意義。

有人說面對這個暴虐的政權,堅持和理非非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站在道德高地,賺得幾句歡呼幾個like無法改變現狀,所以必須以暴力抗爭。 可笑的是,幾塊紙皮裝造的盾牌,頭盔口罩,加幾個紥起的鐵馬根本無可能武力擊倒警方。在這個"三權合作",社會無力制衡政府的現狀下,唯一能壓制警方施用殺傷力武器,保護著示威者生命安全的,並非他們的紙造盾牌,恰恰相反,是從一開始站在道德高地所賺得的社會輿論,市民和國際關注,也就是媒體構成的所謂第四權。示威者愈是手無寸鐵,或者每一次警方打傷示威者,其實都在加重他們自己和政府的壓力。相反像示威者惡意攻擊挑釁警方的畫面他們卻是求之不得,愈多此類事件愈能成為他們清場和施用更具殺傷力武器的籍口。

學聯周永康今天對媒體否認暴力抗爭,但他在各種不同路向的示威者拉扯下,不敢與暴力行為和勢力斷然切割。然而這種模糊的取態極有可能導致輿論轉向(尤其現在希望運動完結的民意漸增),讓整個運動蒙上暴力和激進的陰影,最終導致示威者失去最強的保護網。一場歷時六十五天的運動,最後可能毀於一旦。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抗命年代】波士頓馬拉松的抗命精神/園丁

1897年創辦的波馬是世上六大馬拉松之一,為世界馬拉松豎立最高的標準。今天我們看波馬的光榮與優良的傳統:波馬是最早設立輪椅項目的馬拉松之一,亦每年邀請肯雅的精英跑手,到中學作文化交流,但這個偉大的比賽,也有黑暗的歷史,包括打壓女性參與馬拉松比賽。
好一段長時間,美國業餘田總(Amateur Athletic Union)規定女士不能參與長跑比賽(以距­離超過2.4公里為限)­,因為女人的身體只適宜打網­球、排球、哥爾夫球等球類,並不能長時間連續不停地走動,就連女教練也對此深信不疑,禁止女運動員作長跑訓練。
所有比賽自然都要照著美國田總的規舉執行。當年美國除了波馬外,也沒有多少馬拉松賽,女士要挑戰禁令,只能去波馬衝撃闖關,終於到1966年,出現第一位女跑手有膽量「公民抗命」,挑戰美國田總和波馬的規定。
R­oberta Gibb Bingay並不是政治人物、社運人士、女性主義者,她是一名熱愛跑步的女士。­1966年,­賽會以女性不得參賽為理由否決她的報名申請,不甘心的Bingay無視賽會決定,照樣按比賽時間到麻省Hopkinton鎮的起跑線,混入人群中起跑。
Bingay以三小時左右完成賽事,在四百名參加者中位列12­4,勝過二百多名男生,也是首位完成波馬的女性。不過,波士頓體育會對有人犯禁令相當憤怒,高層於賽後不屑地說,"Ms­. Bingay did not run in the Boston Marathon; she merely ran over the same route as the official race."(Bingay女士並沒有參與波馬,她只是在同一條賽道上跑。)
為了禁止再有女性落場跑,據《波士­頓地球報》報道,波士頓體育會的高層­Jock Semple更誓言,就算被踐踏而死也要捍衛賽道,不讓女­性參與下一屆波馬。(They will run over my dead body!)
Bingay翌年同樣是趁亂混在­人埋中跑。另一名女跑手Kathe­rine Switzer則以K.V. Switzer較中性的名字(報名表不用填性別)成功報名,取得一紙­波馬號碼布。
Switzer跑到八公里被在場的Semple­發現,他立即衝出賽道試圖扯下Switzer的261號碼布。幸好,Switzer當時的男朋友也有參賽,立即撞開Se­mple讓女友及時­逃離,最終亦順利抵達終點。
為了懲罰Switzer犯規­,美國田總宣佈禁止她再參與任何賽事,因為­她觸犯四條規則,包括:
1.沒有監護人陪同下跑
2.報假名(事實上,K.V. Switzer的確是她的名字,報名表沒有­性別一欄)
3.參與超過1.5里的比賽
4.參與男子組賽事
據Switzer憶述,波馬的男跑手是相當支持女子參賽,反而是其他人針對她,認為她不應該衝擊賽規,但這並沒有阻止她繼續參賽的決心。幸好,輿論都站在雞蛋的一方,強烈批評所謂的體­育規矩,根本剝奪女性公平參賽權利,違反美­國的人權法案,也違背了真正的體育精神。
這一天成為美國女性­運動發展的轉捩點,扯號碼布的照片,亦成為運動史上最經­典的圖片之一。她無視賽規,暴力衝擊職­員的抗命,終於五年後修得成果,美國田總終於廢除了限制女性參與長跑的規定。
1972年的­波士頓馬拉松,首次容許女性參與。
Jock Semple隨後覺今是而昨非,大力鼓勵女性跑步,並與Switzer成為好朋友
1984年的洛衫磯奧運,終於引入女子馬拉­松項目,由美國選手Joan Benoit Samuelson奪得首屆冠軍,並以2小時22分43秒創世界紀綠
1996年,波士頓馬拉松終於在慶祝舉行第­一百屆之際,補發1966-71年的冠軍,予Bingay與Sara Mae Berman這兩位選手,並把她倆的名字刻在波馬百周年記念碑之上。
2011年,Switzer入選美國傑出女­性名人堂,表揚她對女性參與運動貢獻。
無論是運動還是政治,當正常途徑無法申張正義,往往是要靠無畏無懼的人去挑戰,以喚醒社會的關注,以糾正不公平、不合理的法規,不能奢望當權者自我更正。今天女性可以參與長跑,正正因為這少數女運動員的抗命。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Democracy in Hong Kong?

什麼是民主?我們似乎很難說出充分條件,不過也許可以給出一些必要條件,例如投票和選舉,沒有這些制度的國家不可能是民主的。然而如果繼續細究,會發現這些必要條件的內容也不見得很精確,例如選舉,中國也有選舉,人民可以直接選出他們的人大代表,再由這些人民代表去選舉更高層的代表,一層層往上去進行選舉,概念上有點像《三民主義》原本主張的國大代表。很多人會覺得這種間接選舉是非常不民主的制度,然而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也是間接選舉,但幾乎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民主。當然,「間接選舉」這個網子太大,把中國這種民主集中制國家和英國這種內閣制國家放在一起談是很奇怪的,然而這正是我要說的,如果光是以有沒有某些制度來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民主不民主,很可能會有太過簡化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有一些反對佔中的人會批評,有真普選又怎麼樣,就算爭到了香港也不見得就會變得比較民主,你的「宗主國」英國沒有首相普選還不是夠民主,以前英國人連假普選都不給你也不擔心,怎麼現在倒吵著中國人不肯給你真普選了?
為什麼要談《經濟學人》的民主指數時要岔出話題談這個?因為我覺得《經濟學人》智庫的這套方法學恰好是一個對比。很多人看這排名時都只計較總分與名次的高低,但是我認為最值得細究的乃是其中的方法學精神(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經濟學人》的網站註冊下載)。《經濟學人》把民主分成五個大指標,包括選舉程序與多樣性(Electoral process and pluralism)、政府運作(Functioning of government)、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和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但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又列出了一共60項的問題,每個大指標的分數就是由這些細目的得分累積而成。你在裡頭不太會看到他們問「你們國家有沒有某某制度」之類的問題,而是問些「小眾群體是否能獲得一定的自治權力與政治音量」、「媒體報導和公共討論的風氣是否開放多元」、「成人的識字率如何」、「軍隊和宗教對於政治的介入程度」等等。在這些項目裡《經濟學人》表明了一個理念,那就是制度在民主中所佔的比重是很小的,與其去問大家有沒有去投票,他們更想問的是你是在怎麼樣的情況和條件下去投票、大家有沒有除了投票以外的政治參與方式、公民們是否能夠對於他們關心的問題表達意見等等。講得更玄一點,對於《經濟學人》來說,民主不只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再細究香港的高分與低分項目,便會發現非常詭異甚至絕無僅有的現象,那就是在「選舉程序與多樣性」一項排名跟香港差不多低的國家中,其他項目的表現也都很差,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獨裁政權。反過來看,即使香港身處於被中國統治的不利因素底下,在其他四項指標上卻跟排名比較前頭的國家差不太遠。以「政府運作」和「政治參與」這兩個項目來說,《經濟學人》評分的問題中有很多是對於被武力控制或沒有辦法參與選舉的地方相當不利的,然而即使如此,香港的「政治參與」得分平平,而「政府運作」還跟台灣差不多,甚至在代表「是否具有民主素養」的「政治文化」這一項還變成前段班,比台灣和比利時的分數都高。這分數所表示出來的不正是「香港在其他的項目上已經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只差再拿到有效的選舉制度」嗎?如果真能如此,我看分數恐怕還會比台灣高出一截,我們還得在人家屁股後面追著跑。
其實就算不看《經濟學人》的數據,光靠我們一般人對於香港的認識或觀察,大多也不會認為香港是個不適合民主體制的地方。事實上,香港有很多民主高度發展國家常見的特徵,最明顯的就是法治。香港雖然沒有新加坡的嚴刑峻法,但是歷年來在國際法治、治安、秩序的評比上並不輸給新加坡,如果把一些人權指數也考慮進去,香港更不只是亞洲的佼佼者,還常是世界優等生。香港的法治觀念不僅落實在法條裡,也體現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去過香港的人應該都感覺得到,這裡雖然擁擠又繁忙,但是很有公共秩序,而且這不是靠警察給管出來的,這點我們連現在的台北都還比不上人家。可以說,香港人少了些華人常見的陋習,也難怪他們會對大量的陸客湧入香港後所造成的亂象加倍反感與不耐。
說到香港的民主,一般人馬上就會拿英國來比較,然而雖然香港以前受的是英國管轄,不過我覺得這裡其實更像是美國。同樣信奉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世襲的財閥比例都很低,大家一樣都喜歡強調發達夢(包括許多移民在內)。還有,一樣看似對公共議題很冷漠,對政治冷感,但是卻透過非常多的民間組織來參與自己關心的公眾事務,這種自治精神是非常美式的。也因為這樣的傳統,因此從前的香港人並不太在意英國人到底要不要多釋出一點權力給香港,反正香港人有自己的民意發聲管道。沒錯,直選自己的行政長官並不是香港人以往所追求的民主形式,那麼他們為什麼現好像忽然有了迫切感,急著要自己直選呢?其實這反映的正是前頭《經濟學人》民主指數的內涵,民主有很多面向,如果公民們在投票以外也有機會參與或決定公共事務,他們就不會那麼計較是不是一定要有多少選舉,然而今天香港有很多人都意識到了自己對公共事務的決策能力或參與機會正快速地在限縮,當然他們就會轉而強烈地要求另一個民主發聲的管道。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中國特色生活態度——關於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露絲(打)


有差不多兩年時間經常往返內地工作,一般是週一搭早班車上去,週五黃昏回港。本身都有留意開國情既我在那些日子體驗到更多,最令我毛骨悚然的不是光天化日在街上看住人打開坑渠蓋打撈地溝油,而是無數的生活小事反映出的另一種生活態度和狀況。
有服務過大陸人的都知道,國內客囂張且不信任人的多。那種態度就是「連你老闆我都可以兜口兜面話拒系狗,你呢 d 小職員就乖乖聽話。我才是你老闆,我打罵你都得隨我的」。 他們不尊重任何既專業人士,因為他覺得你總是信不得的,不喝罵你你就會放肆。自由行黎買野當然把這一套帶黎香港。但其實在國內,他們對誰也是這樣的,包括在國內工作的老外,有時對老外的鄙視更能顯出強國心理。那些x總x 高經也常罵自己下屬是狗是豬腦是廢物。這種不信任和侮辱性的指罵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常態,所以與其說自由行引起中港矛盾不如說有些人就是在矛盾中生活。

做得客戶服務行業,上述的苦水就唯有嚥下。我想我最深刻的是工作以外、生活的部分。

在內地生活的日子基本上只有我一個港燦,其他同事來自其他中國城市,就算是來自 hk office 的,姓黃的英文名是 HUANG 而不是 WONG。可幸的是,雖然國內客戶沒把我們當「專業人士」看待,但與我一起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海歸精英。 我想是因為海歸的背景,他們會照顧一下我這個港燦。例如我在某豪宅區內的正牌些粉買了包會在口裡溶掉的香口膠後,他們二話不說遞自己手袋里的那包給我,說,「這是我在香港買的,你吃這個吧」。我說準備拿外套給酒店乾洗時,他們阻止我,說「這裡沒有乾洗的,酒店的也是假的,就噴些很臭的香水然後把衣服還給你而已。別花冤枉錢,你在酒店浴室自己蒸一下就好了」。那次香口膠事件讓我明白為什麼彌頓道的萬寧連洗頭水牙膏等都會被掃貨。國內,是一個連食粒香口膠都可以有意外既國度。
有一次他們勸我不要點牛肉的菜,因為都是假的。然後說就算在街市買的「鮮牛肉」 都是發了水鮮紅色一塊沒有牛肉味的東西,一下鍋會有紅色的水跑出來,很多家庭一般不吃牛肉,除非是鄉下人自己買頭牛來分的那種才吃。我這個港燦嚇呆了,我說買貴一點的就可以買到真牛肉吧?他們報以一個笑容。我認得這笑容,每次我說了太港燦的言論她們就會淺笑一個,一臉「哎呀,你真可愛呀」 的表情。我繼續說「那在這裡開一家良心牛肉店賣貨真價實的牛肉不就發財了嗎?一定很多人會幫襯的!」。 有人一臉「無你咁好氣」既表情說「我告訴你,中國沒有一分錢一分貨的,這裡十分錢也是一分貨的。你的店越是以良心為賣點點,人家越不相信,一定沒有人敢買的。你,是無法證明你賣的牛肉是真貨。」那次我呆了好幾秒,只剩一臉茫然。我 econ 太屎,想不通明明有 demand 的怎麼會沒有 supply 呢,五分錢二分貨好未?
後來發現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有其他版本的。例如有次在淘寶想淘個桌上遊戲,同一個桌遊從兩百多塊到二十塊的貨都有。國內大部分人的心理就是買最便宜的那個,反正品質差不遠的。我這港燦看了大半天都不敢買,想著那句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我沒理由買中價貨,買超過一百塊的又怕萬一收到假貨就只能怨自己蠢,但是如果買最便宜的呢又怕它品質太惡劣時和製造垃圾沒兩樣。這仿佛就是一個考驗,逼你去想你覺得這遊戲到底值多少錢呢?
這道理基本上影響了所有的購物行為。有次我發現MS公司有供應「home office」 版本的Office 軟件給我們公司,即是說員工可以港幣 70 元在 MS 網站下載正版來用。我跟同事們宣佈這個喜訊,大家的反應卻非常不解,說 「毫不吸引呢!我家裡的 office不用錢啊。」我說「70 塊可以買到正版啊!」 得到的回應是一面倒的,「沒有什麼正版翻版喇,都是一樣的。你還付了70 塊真是笨,做了蠢事還傻到到處宣揚啊?」。在這神奇的國度,我無法解釋為什麼用翻版才是不應到處宣揚、為什麼我會因為用正版而自我感覺良好一點。直到我把「70蚊有正版」的消息告訴 hk office 的港人同事然後看見很多港人與我一樣高興地付出 70 大元後,我才確定我雖無法解釋但我行為正常。

有時候國內同事來香港出差,也會奇怪為什麼香港的壽司店那片魚生好大塊、食燒味飯有咁大舊叉燒、d 切雞又咁厚肉。他們問「這樣做生意不會虧本嗎?」 在旺角買珍珠奶茶時我付一張500元大鈔比店家找,他們問我 「你不怕他換些假銀紙給你啊?我有一百塊紙幣我來付吧」。這些時候港燦依然覺得很難解釋。香港間間壽司店塊魚生都是這個 size啊,有些甚至以特大片魚生做招徠,這不是很普通很常見的營銷手法嗎?因為它是珍珠奶茶這種小店所以需要擔心假銀紙嗎?這問題我沒想過啊,平常搭的士最多是怕500元無得找會難為了司機或比司機罵啊。你能說是港人危機意識太低嗎?
那次輻射恐慌國內盲搶鹽。我這港燦以為是民智太低,怎麼會信吃鹽就可以防輻射云云。國內朋友卻告訴我 「因為每次有什麼事,政府講話都是講相反的,所以它越叫大家不要做的,大家就越去做, 這是被騙多次後總結出來的民間智慧,民智一點不低啊,相反,這是非常理性的行為。」港燦又無語了。
對於那些在香港掃名牌的大款自由行,他們說 「你們看到的人是全國最最討厭的那0.01%。 那些暴發戶、用公款亂買東西的人在國內也是被人所討厭的。你們只是不幸地把他們全引去香港了……..有誰可以一次過買十部 iphone 十個 LV 呢? 就是那些不用花自己錢的人喇!」。我才恍然大悟,其實,真的不是「中港矛盾」。我再想一想,除了那些大魔頭客戶外,其他一起工作認識的國內人,都對我很友善的,他們的精神修養比起好多喜歡邊罵邊看 cctvb 喜歡玩推幣機貪唔洗用腦的港豬要高好多。當一些香港的朋友笑我返得大陸多有大陸味既時候,其實好多時我更享受與國內的朋友討論心理學,哲學,歷史,宗教,大江南北不同的文化習慣。起碼你問他們人生的意義時他們不會笑你。
我還發現那些國內朋友在私人場所時和在街上、餐廳裡時狀態是很不一樣的。在私人環境時不像香港的辦公室般冷漠,第一次見面也可以很由衷很熱情的聊天。可是在的士司機因為前面塞車而突然趕我們下車時、在餐廳裡被無理拒絕給發票時、在五星級酒店check-out時櫃檯員工說不會退回信用卡預授權發票時,他們會突然很兇的罵,惡的程度跟自由行惡客地鐵開片的那些youtube片沒兩樣。而我,每次都因著他們的發難而「獲救」,的士會繼續開車、餐廳發票突然又有了(才可以拿回公司報銷)、酒店職員說找不到的信用卡發票突然找到並在我面前撕毀(不用擔心哪天會突然多了一條來歷不明的賬)。其實國內人很習慣面對不合理的待遇要抗爭到底,那些根本就是在國內生存的基本技巧。因為,有時候若不發難,十分錢連一分貨都沒有的。原來普通生活都可以過得很繃緊的,搭公車需要反應夠快跑過去路中心才能成功上車、時刻要確保銀包裡有不同面值的紙幣、街上有陌生人靠近要小心避開、快餐店里排隊要身貼身以免有人攝位等等。
就我認識的這些海歸精英,個個眼睛都雪亮。如果那夜的CCTVB 新聞看到不停「跳線 / 被和諧」時就知道發生事了(好搞笑的,播播下新聞會突然跳去播香港政府的宣傳廣告,然後個廣告播到一半又會跳返去播新聞的),他們就會翻墻去看國外的新聞報道了解真相。又有80後告訴我,她去美國唸書時要填出境申請表,表上有一條問題大概是問有否參與或接觸過參與六四的人。她說,她當時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六四,但是填完申請表後就很好奇這組數字有什麼重要性,於是出國後把原本不知道的都知道了。

這次雨傘革命,這些國內的朋友都有跟我詢問情況。有些甚至會跟我說,希望我們能保護著香港,因為國內那邊基本上沒什麼希望了。說了這麼多,你有無發現香港也開始出現十分錢一分貨既現象?你看看那些新樓二萬蚊一尺竟然是黑廁漏水無廚房訓窗台,有好多人被逼比8分錢住緊長xx華xx既樓…..仲有好多生活上既其他地方,細心留意就會發現「以前唔系咁架」。
這些,就是拒絕中央治港的原因。一個謊話蓋謊話獨裁的政權就是導致今日「中國特色生活態度」— 十分錢也永遠只會得一分貨的主因。現在那些埋沒良知睜眼講大話搶著擦屁股的高官政客等人不就是劣貨湧現的好例子麼?我們交左幾多稅去出糧比拒地?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30 Sep 2014

看完梁文道一文後,循著其提示繼續上網搜索,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資料,雖然真確性有待查証,或可對了解現在香港的時局略有幫助。
文中提及過多次挑撥中港矛盾的官媒《環球時報》(發表《香港拍照者比小女孩街尿更不文明》,《香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沒13億人多》等文章),原來成立於江澤民主政時代,在其缷任後一直成為江派喉舌。七一遊行前一個月出台,引起輿論嘩然的《一國兩制白皮書》,其幕後主筆傳聞是中央常委會委員張德江,與前中宣部部長劉雲山一樣是江派人馬。張德江同時是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其把持的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底對香港特首普選全面「落閘」,完全抹殺所有中間派提出的折衷,溫和方案。9月16日,接見香港工聯會訪京團,再次對港人爭取真普選擺出強硬態度,稱人大對香港普選決定「具最高法律權威」、「不可撼動」。偏偏習近平在五天後的中共政協大會中提出「有事好商量」,完全否定張德江之前的強硬言論,之前亦罕見一直淡化白皮書和張德江的說法,內部政治鬥爭可見一班。
原本中共的派系鬥爭與港人無關,管你是習系江系太子黨還是團派,反正港人都是肉在砧板上。但如果我們的特首剛好是紅色背景,由江派領軍人物曾慶紅一手培育的梁振英,而江系又剛好正經歷周永康落馬而人心惶惶,又剛好遇上香港政改這等敏感大事,香港就變成了江系對習近平發炮的最佳戰場。當佔中成為了世界媒體爭相報道的大事,只要再爆發一下流血衝突,死幾名手無寸鐵的市民,都會對習近平構成莫大的政治壓力。如果從這個角度想,就不難理解為甚麼警方會在市民和平示威高舉雙手的情況下,突然發放多個催淚彈驅散(九年來首次,請不要再告訴我這是在梁振英不知情下,現場指揮官的臨時決定),現在又有傳聞梁振英要求習近平武力鎮壓「佔中」的新聞出現(未經証實)。
中共派系鬥爭,結果卻要香港人用鮮血替他們埋單,恐怕此非我們所樂於見到。看著社會撕裂,朋友間因為一個職業的分別而反目,哪個真心愛香港的人不痛心疾首。假如你是警察,剛好這幾天被召喚上班,如果你收到命令要武力清場,我呼籲你提起武器之前,多想一次這層關係,多想一次那雙在黑暗中冷笑的狼的眼睛,我相信你在專業操守和良知之間,會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Ref:
1. 各界譴責港警暴力 《環時》卻嫌鎮壓不夠狠
2. 江派內部公開翻臉 香港局勢再生變局
3. 習近平接見香港超級富豪團的用意

30 SEP 2014

看完梁文道一文後,循著其提示繼續上網搜索,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資料,雖然真確性有待查証,或可對了解現在香港的時局略有幫助。
文中提及過多次挑撥中港矛盾的官媒《環球時報》(發表《香港拍照者比小女孩街尿更不文明》,《香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沒13億人多》等文章),原來成立於 江澤民主政時代,在其缷任後一直成為江派喉舌。七一遊行前一個月出台,引起輿論嘩然的《一國兩制白皮書》,其幕後主筆傳聞是中央常委會委員張德江,與前中 宣部部長劉雲山一樣是江派人馬。張德江同時是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其把持的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底對香港特首普選全面「落閘」,完全抹殺所有中間派提出的折 衷,溫和方案。9月16日,接見香港工聯會訪京團,再次對港人爭取真普選擺出強硬態度,稱人大對香港普選決定「具最高法律權威」、「不可撼動」。偏偏習近 平在五天後的中共政協大會中提出「有事好商量」,完全否定張德江之前的強硬言論,之前亦罕見一直淡化白皮書和張德江的說法,內部政治鬥爭可見一班。
原本中共的派系鬥爭與港人無關,管你是習系江系太子黨還是團派,反正港人都是肉在砧板上。但如果我們的特首剛好是紅色背景,由江派領軍人 物曾慶紅一手培育的梁振英,而江系又剛好正經歷周永康落馬而人心惶惶,又剛好遇上香港政改這等敏感大事,香港就變成了江系對習近平發炮的最佳戰場。當佔中 成為了世界媒體爭相報道的大事,只要再爆發一下流血衝突,死幾名手無寸鐵的市民,都會對習近平構成莫大的政治壓力。如果從這個角度想,就不難理解為甚麼警 方會在市民和平示威高舉雙手的情況下,突然發放多個催淚彈驅散(九年來首次,請不要再告訴我這是在梁振英不知情下,現場指揮官的臨時決定),現在又有傳聞 梁振英要求習近平武力鎮壓「佔中」的新聞出現(未經証實)。
中共派系鬥爭,結果卻要香港人用鮮血替他們埋單,恐怕此非我們所樂於見到。看著社會撕裂,朋友間因為一個職業的分別而反目,哪個真心愛香港的人不痛心疾 首。假如你是警察,剛好這幾天被召喚上班,如果你收到命令要武力清場,我呼籲你提起武器之前,多想一次這層關係,多想一次那雙在黑暗中冷笑的狼的眼睛,我 相信你在專業操守和良知之間,會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Ref:
1. 各界譴責港警暴力 《環時》卻嫌鎮壓不夠狠
2. 江派內部公開翻臉 香港局勢再生變局
3. 習近平接見香港超級富豪團的用意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26 July 2014

天與地裏的punch line
this city is dying
似乎一步步在這個城市實現
有甚麼比一個自由發聲的平台
自我放棄
更能證明這座城市的沒落?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17 July 2014

百轉千回 -- 是昨晚凌晨四時被妳故意吵醒聽心事時所想到的一句說話。

睡前用了兩個多小時又開導又逗, 終於讓妳安心睡下,然後凌晨四時,一切又重新開始。我明白關於工作的事永遠都不好說,關乎前途,關乎尊嚴,關乎個人能力,關乎交際,關乎技巧,是去是留,是先找工作再辭職還是先辭職再找工作,每一項都可以把你想得歇斯底里。

我的方法一向是,多想無益的,乾脆不去想。過去了的,一概忘掉。只focus面前的選擇,做了就不再回望。就像以前post過無數次的,如黑夜中行車,永遠只看著眼前燈光照到的幾步路,走著走著就能走到終點,至於還未看到的,多想無益。

這個想法當然也跟妳分享了無數次,有時是吵架收場,間中勸服了妳,妳也信誓旦旦的下定決心,然後過兩天,一個甚麼都不知道的朋友一個無心的建議,一切又打回原形。

所以今晚我決定遵從火星書的訓示,不作任何實質建議,更不可否定妳難過的理由,除便插科打渾,希望妳能倦極睡去,我也能繼續好眠。

即使我們有超過十年的相知相愛,婚後還是要適應很多轉變。究竟那些閃婚的夫妻們是怎樣走下去的呢?我很疑問。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13 July 2014

原來又忽然間五個月沒有發文了
以前己經說過這個網誌只會是斷斷續續地運行
因為我的生活實在沒有那麼多姿多釆
當子彈用盡就要稍事休息

這五個月生活上起了不少變化
首先二三月非常投入跑步
渣打半馬做到了一小時四十五分的成績
然後三月的太陽腎心10K跑也首次跑進了四十五分鐘
後來開始忙碌,又欠明確目標
就跑得疏了

然後三月搬進了新屋
一邊搞結婚一邊買傢私
還在新屋弄了一大堆的小裝修
兩個月忙得不可開交
五月又讀了新course
終於捱到了六月
完滿地完成了婚禮
去了首爾一個不算長的honeymoon trip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7 FEB 2014

今晚俄羅斯索契冬奧揭幕
Google首頁logo變成了六色彩虹





以示抗議俄羅斯當局立法打擊LGBT人士
連同多名拒絕出席的歐美首長級官員
形成一股倡導平等,反歧視的風潮

但我想說的是
那些保守的宗教界人士呢
梵蒂岡呢
明光社呢
那些恐同人士呢
為甚麼見勢色不對就全部噤聲
不勇敢站出來支持俄羅斯的行動?


現今的政治
怎麼變成了人人勇於順勢抽水
卻沒人能在逆勢時貫徹始終為自己的觀點發聲

............................................................................

六人座位是讓六個人坐的
只有欣澳站例外
那些操著普通話的白雪公主們
橫衝直撞的灰姑娘們
都在母后的指示下三三兩兩地擠入己經坐滿的座位中
原本好好坐著的平民們紛紛無奈讓座
新的公主王子精靈怪戰們又湧上空出來的位置
然後整個皇族都露出了勝利者的神情

最近在地鐵上我甚至開始有了開踭,推撞別人的衝動
原來惡劣的行為舉止是有傳染性的
甚麼時候我會開始在車廂中吃喝,高聲呼喊
搶佔座位,蹲坐地上,隨處便溺等等?

自以為香港人有甚麼值得自豪的manner
其實就如吳克儉口中的粵語一樣
不過是中國南部一小眾方言
小情小趣
放之於十幾億的狂潮之中
不值一哂
從來在歷史上文化上地理上都是不拘小節的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所以文化互容這回事就如強姦一樣
既然拒絕不了
不如試著享受
反正大陸文化加上香港文化
結果就是大陸文化是也

...........................................................................

晚上竟然又重覆犯上同樣錯誤
應該明白
女人需要的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們要的只是一個安慰,一個認同而己
雖然在某些地方
我希望鼓勵你再堅持一點
再積極一點
或者正面一點,做事聰明一點
不過當你一再拒絕幫忙,拒絕提點
或者我以後應該保持靜默

6 FEB 2014

在過去的農曆新年裏
我又一次病倒了
雖然只是小感冒
在sleeping day時補眠過後己大致痊癒
不過我實在搞不懂新年與生病的關聯性到底在哪?

這個新年我認為第三爛透的
是地鐵上的字幕新聞廣播
報道了何韻詩在新年與父母到汪明荃家中拜年

第二爛透的
是東張西望的fun fun選
馬年各位家庭觀眾最想聽到的祝賀語句選舉
A龍馬精神 B身體健康 C財源廣進 D出入平安
..........

最爛透的
是積極參與了fun fun選投票的家庭觀眾
.........
我一直以來誤以為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思考
需要我們關注的,更重要的事
原來係八十後的我自己諗多左

sorry 各位東張西望的fans

...........................................................................................................

Philip Hoffman 暴斃了
就是主演Capote "冷血字傳"而勇奪金球奬的男主角

為甚麼美加的名人總要和吸毒扯上關係呢

看了塵封很久的vcd
Hoffman的表現當然讓人無話可說
原來電影主人公Truman Capote所著的In Cold Blood
竟然開創了non-fiction novel這類長駐popular books流派的先河
事後當然立即拜讀了
(由於缺乏英語的分享資源,只好閱讀中文版的, 而且是非正體中文版的)

這個晚上看到這一段
兇手之一的佩里(Perry)在獄中認識了一名曾是教堂辦事員的囚徒
在分別前的晚上為佩里寫了一封告別信


最後一段寫道

“你是一個極富激情的人,一個饑餓卻不是很清楚想要吃什麼的人,一個想把個性投射在必須一致的背景上的深受挫折的人。你生存於一個懸浮在兩種精神狀態之間的世界裡,一種是自我表現,一種是自我毀滅。你很強壯,但你的強壯有一個缺陷,除非你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量,否則這個比你的力量還強大的缺陷將打敗你。什麼缺陷?不分場合隨時會爆發的激動的反應。為什麼?為什麼在看到別人幸福或滿足的時候,你會毫無道理地發怒?為什麼你對人類的蔑視、傷害他們的欲望越來越強?好吧,你認為他們都是傻子,你厭惡他們,因為他們的道德、他們的幸福正是你的挫折感和厭惡感的來源。但是這些正是你內心可怕的敵人,總有一天會像子彈一樣具有毀滅性。幸運的是,子彈只是奪去受害者的生命,而細菌卻不管你活多久都在折磨你、撕碎你,只留下一具軀殼。你的生命之所以還有火焰在燃燒,是因為你向火裡投入了輕蔑和憎恨的乾柴。你可以成功地謀事,卻不可能謀得成功,因為你就是自己的敵人,你使自己無法享受自己的成就。”

.....................................................................................................

如無意外
下周之內將搬到新居
與憤怒羊正式展開未婚同居的生活
這個網誌將要曝光了嗎
還是會永沉海底呢
還有我十多年的珍藏.....嗚......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29 JAN 2014

是的
己經一個多月沒有在這裏留下片言隻語了
原本在跨年時打算寫一篇甚麼2013年的回顧
或者是2014年的resolution甚麼的
不過擱著擱著就算了

轉眼間
pre-wedding己經拍完了
幸運的是當天天氣甚為和暖
沒有讓妳冷病
雖然如預期的
我們倆在鏡頭前都很免典
不過在photographer的指示下
總算順利地完成了一件大事

然後是極速地睇了樓
租下了父母家附近的一個小宅

其實我知道有時我做決定時太過於風風火火
讓人未免覺得太過於倉促
但我只是想讓一切發生得更快一些
更順暢一些